服务热线: 028-86198890
微信二维码

传统小贷进退两难,跨省网络小贷“去肥增瘦”

阅读:315 创建:2023-02-14

        近日,央行公布了2022年小额贷款公司分地区情况统计数据。整体来看,小贷行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从业机构、从业人数、实收资本、贷款余额等关键指标继续保持下降趋势,特别是从业机构、从业人数下降明显。但是,在互联网巨头不断增资的背景下,实收资本和贷款余额下降有所延缓。

       分地区看,行业明显分化。与2017年高峰相比,部分地区小贷公司数量、贷款余额出现腰斩,重庆、广东等部分地区则因为网络小贷的存在稳步增长。

       除此之外,冰鉴科技研究院发现,大量小贷公司从业人数不足10人,甚至无法维持公司正常运营,沦落为壳公司。对于地方小贷公司来说,受到监管政策趋严以及监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的影响,近几年大量被清退出市场。预计未来几年清退数量还将增加。

       此外,银行纷纷转型零售,消费金融公司牌照发放不断增加,小微企业及城市低收入群体以及三农人群等为主的普惠金融业务竞争愈加激烈,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传统小贷生存状况堪忧,未来发展愈加迷茫,转型或者退出成为股东的两难之择。

       一、行业现状

       1、 贷款余额微跌

       2022年末,全国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9085.9亿元,环比下降3.5%,贷款余额下降可能与各地监管政策收紧,部分小贷被清退出小贷行业有关。尽管外部融资受限、监管政策趋严、税收问题等使得该行业未来展业不容乐观,但是通过近六年数据看,全国小额贷款公司因为互联网巨头入局,整体贷款余额没有大幅度下降。

       分地区看,重庆一枝独秀,稳步增长,近两年贷款余额超过两千亿,成为众多互联网巨头的偏爱,蚂蚁、百度、京东、滴滴、美团等互联网巨头均在重庆注册成立互联网小贷公司,开展信贷业务。此外,2019年以来,广东省受到众多互联网巨头青睐,小贷公司贷款余额也在稳步增长,并于2022年末突破1000亿大关。渝粤之外,绝大部分地区小贷公司贷款余额均没有超过500亿,行业走势整体偏弱。

       2、从业人数快速下降

       自2017年以来,小贷行业从业人数就开始持续下降,每年超过10.5%,从业人数从2017年的10.4万人下降到2022年末的5.7万人,降幅超过45%。由此可知,传统小贷公司经营困难,行业景气度持续下滑。

       按地区看,与2017年相比,各地区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其中贵州、吉林、新疆、湖南、内蒙古、云南等地从业人数下降较多,减少超过六成。

       从绝对值看,全国小贷公司平均从业人员仅9.6人,各家小贷公司正式员工太少,甚至无法维持完整的公司架构和正常运营,市场上依然存在大量没有实际运营的壳公司。

       3、从业机构:网络小贷增资,传统小贷清退

       2017年至今,从业机构减少三成,从8551家下降到5958家。在贷余额保持微降的情况下,从业机构大幅度减少,说明行业集中度有所提升,头部聚集效应加剧。

       分地区看,绝大部分地区从业机构数量开始减少,特别是贵州、吉林等地减少严重,降幅超过七成。

       4、实收资本缓慢下降

       随着大量从业机构退出小贷行业,小贷公司实收资本也在快速下降。不过,与前一年相比,2022年网络小贷增资延缓了小贷行业实收资本的下降速度。

       分地区看,与2017年相比,仅七个地区小贷公司实收资本同比增加,包括重庆、广东、西藏、黑龙江、海南、福建、北京,其中重庆增幅最多,达到60%。在小贷公司数量保持下降或者不变的情况下,实收资本保持增长,这说明当地监管部门积极出台政策支持网络小贷公司发展,而跨省经营的网络小贷公司股东因应监管要求持续增资。根据《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跨省级行政区域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的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50亿元,且为一次性实缴货币资本。”

       从下图可知,除了重庆外,各地区的贷款余额与实收资本的比值接近1,这说明各地方小贷公司外部融资困难,基本上是依靠股东实收资本在维持企业经营。如黑龙江《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管理办法的通知》规定:“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资金来源为股东缴纳的资本金、捐赠资金以及来自不超过2个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入资金。不得向内部或外部集资、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小额贷款公司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得融入资金的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0%。”不过,互联网巨头却可以通过联合贷方式出表,扩大业务规模。

       5、网络小贷整合与增资同时进行

       根据监管要求,2022年以来,京东、腾讯、字节、美团、小米、平安普惠、百度等纷纷调整战略,或者清退多余网络小贷牌照,或增加注册资本。在整合牌照方面,绝大部分互联网巨头倾向于保留一张网络小贷牌照并进行增资,以便符合监管要求。如京东接连变更上海京汇小贷、西安京汇小贷、北京京汇小贷等小贷公司经营范围和企业名称,保留重庆京东盛际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且增资至55亿元。此外,度小满小贷增资至74亿元,字节跳动旗下的中融小贷增资至90亿元,美团小贷增资至75亿元。财付通小贷则连续增资,至2023年1月5日,注册资本达1052631.58万元。据“鉴企”小程序数据显示,目前注册资本超过50亿的小贷公司仅12家。

       与此同时,也有部分机构倾向于彻底退出网络小贷行业。如天星数科,2022年12月,变更重庆市小米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为重庆融渝科技有限公司。此外,平安普惠不仅清退两张小贷牌照,还把重庆金安小贷全国范围内贷款业务调整为重庆范围内。对于平安普惠的操作,冰鉴研究院认为,这与其更倾向于通过融资担保、保险等牌照开展助贷业务有关。

       二、面临问题

       目前来看,小贷行业整体偏弱,中小小贷公司困难更多,有三个主要问题亟待解决。

       1、 外部融资困难

       小贷公司外部融资困难主要由两方面原因造成,一方面,绝大部分小贷整体实力较弱,银行等外部金融机构从风险控制的角度不愿意给予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受到监管政策影响,小额贷款公司通过银行借款、股东借款、同业拆借等非标准化融资形式融入资金的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0.5-2倍;通过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产品等标准化债权类资产形式融入资金的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4倍。

       但是,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产品等标准化产品发行要求较高,绝大部分小贷公司达不到要求,这导致小贷公司实际利用外部资金困难重重。另一方面,互联网巨头,通过助贷、联合贷等方式出表,使得互联网小贷公司表内资产(贷款余额)较少。

       2、专业人才短缺,风控堪忧

       从前述分析可知,目前小贷公司从业人员太少,专业人才缺失严重,风控人才和技术人才紧缺,部分小贷公司组织架构不完全,已经沦为壳公司,或者经营现状已经不符合监管要求。

       重庆市小额贷款公司协会发布的小贷行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末,重庆市小贷行业整体不良贷款率高达9.43%,小贷公司整体风控堪忧,特别是中小小额贷款公司。雅安市民营经济发展局对该市三家小贷公司的调研发现,2020年该市小贷公司贷款不良贷款率高达35%。

       3、异地展业受限

       随着监管趋严,除了少量互联网巨头控股的互联网小贷可以跨省展业,绝大部分传统小贷业务被限制在注册所在地县内或者市内区域经营,这导致其业务难以通过规模效应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风控实力。目前,绝大部分小贷依然依靠线下地推人员上门尽调,面临着效率低下、运营成本高、风险控制水平有限等诸多问题。由于运营成本过高,迫使部分小贷公司通过高利贷来维持企业运营。

       三、总结与建议

       随着银行转型零售,以及消费金融公司牌照不断增加,小贷公司竞争越来越激烈。随着监管政策收紧,外部融资受限,再加上众多地方小贷在三四线城市或者县域经营,风控人才、运营人才缺失,传统地方小贷公司未来发展举步维艰。如果股东实力一般,未做好长期规划,未来投入不确定,且目前经营不好,建议及早退出止损。

       对于想要持续经营的传统小贷公司来说,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可能是不错的选择。通过兼并重组,让县域、三四线城市小贷公司所在地成为贷前获客、贷后管理的重要场所,核心风险控制由总部进行,并将总部设立在省会城市或者直辖市。这么操作,不仅可以吸引优秀人才加入,也可以提升公司整体风控能力、节省运营成本。此外,小贷公司也应该积极与智能风控和智能营销企业合作,通过线上获客,提升智能风控水平,降低综合运营成本。

       此外,建议传统地方小贷积极与监管部门沟通,获取省域经营范围的线上放贷资质。虽然全国性质的互联网小贷暂停发放牌照,但是对于省内经营的地方小贷线上线下展业依然有机会。例如安徽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2022年就核准了安徽众微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安徽盈兴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等小贷公司在安徽省内开展线上或线下小额贷款业务。

       对于外部融资限制,建议小贷公司与银行、信托、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合作开展联合贷,扩大业务规模。根据《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第十五条规定:“在单笔联合贷款中,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的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同样,《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也有类似要求,商业银行与合作机构共同出资发放贷款,单笔贷款中合作方的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小贷公司可以参照该相关办法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可以有效缓解资金不足,提高业务规模,促进业务良性发展。




(源自:冰鉴科技)

成都市小额信贷协会 © 2010 - 2024 Chengdu microfinance association (CMA) Inc. All right reserved.
联系电话:028-86198890蜀ICP备19033771号-1技术支持:成都志前科技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