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28-86198890
微信二维码

银行征信业务频现违规 12家金融机构和19名直接责任人被罚

阅读:403 创建:2021-05-11

       在大数据时代,征信已成为个人和机构的“信用凭证”,亦是金融机构的风控“利器”。
       随着我国进入快速发展的数字征信时代,规范征信业务备受关注。然而,《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银行业有获取个人征信信息的先决条件,却频繁因征信违规被罚,而且征信领域亦是投诉的“重灾区”。5月央行新版个人征信报告将正式落地。业内人士认为,新版个人征信报告正式落地后,智能风控将全面升级。某国有行人士告诉记者:“新版个人征信报告前期已经在小范围试点,对商业银行来说,客户风险的识别更加精准,有利于精细化经营客户,布局不同经营策略。”
       征信管理被“点名”


        近日,央行上海总部通报了2020年度金融违法行为处罚情况,累计作出31项行政处罚决定,包括12家金融机构和19名直接责任人,罚款金额总计1053万元,其中对金融机构罚款总金额为985.5万元,对个人罚款总金额为67.5万元,征信管理也被“点名”,具体表现为未经授权查询征信信息,征信用户开立和停用未报备等。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银行频频因征信业务被罚,尤其是国有行、股份行也纷纷“中招”,引起较多关注。处罚原因包括征信用户管理不规范、未取得信息主体书面同意查询信用报告、违反个人信用信息查询管理规定、未经同意查询个人征信信息、个人征信系统用户变动未及时备案。
       上述受访国有行人士告诉记者,银行员工查询征信都是要脱敏的,信审查询征信的人看不到客户的完整姓名和手机号。
       那么,银行违规查询个人征信,又是如何发生?京衡律师事务所互联网法律部副主任张豪律师举例道,征信违规操作在房贷业务场景比较普遍。“购房者比较关心银行是否能够审批放贷,部分银行为争取贷款业务,存在采用先查询征信后补授权的违规操作。根源在于银行内部管理不严,信贷人员存在道德风险与操作风险。”
       中国并购公会信用管理专委会专家安光勇亦指出,部分银行一线人员出于自身业绩方面的诱惑,会对个人客户信息产生更多的查询需求,最终导致在没有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查询相关信息;另外,因各种新技术、新形式的数据的产生,征信信息查询边界难以判断,这也容易导致银行一时疏忽出现违规操作。
      “银行在开展业务时并没有严格按照条例执行,导致违规业务发生,如一次授信、多次查询;或者银行的线上信贷产品被客户误点,但是协议里就有征信同意授权查询相关表述,这导致用户觉得未授权被查征信。”冰鉴科技研究院研究员王诗强说。
       此外,不乏有用户投诉银行的征信管理不善。“一些银行与第三方助贷机构合作开展信贷业务,由于后者的原因也可能导致用户征信受到影响。比如客户已还钱给第三方,但是第三方未及时将还款信息传送至银行,就可能导致客户有逾期出现在征信报告上。” 王诗强补充道。
       央行上海总部上述通报提到,未经授权查询个人信用报告,反映了个别金融机构在征信管理、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短板和漏洞;系统设置中批量查询名单未及时剔除已结清贷款客户,导致违规查询;违规查询个人金融信息,该类违规行为主要表现为,金融机构工作人员未经内部审批,违规查询客户的账户信息和交易记录等金融信息,且金融机构未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发现和防止上述违规行为。
       对此,王诗强建议,银行可以通过明确获得客户征信查询授权(单独授权)、对于逾期客户要再三提醒、严格筛选合作伙伴、关键岗位配备专人负责等方式来规避征信违规事件发生。
       促进征信业务合规发展
       在大数据与征信领域专家、北京信用学会副会长刘星海看来,央行对征信业务频下罚单,一方面体现了个人信息保护和个人征信业务监管的加强,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市场对个人征信信息需求迫切。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12月底,征信系统共收录11亿自然人、6092.3万户企业及其他组织;其中,收录小微企业3656.1万户、个体工商户1167万户。
       近年来,大数据征信和相关综合信用服务商发展迅速,商业银行主要以查询申请个人信用报告作为消费信贷审查的固定程序;消费信贷公司则通过与大数据风控公司、金融科技公司合作,自建风控系统,对借款主体信用情况进行判断,由此衍生两个问题:对个人信息数据过分收集的情况发生以及数据孤岛的存在。
       在此背景下,如何完善信用信息的界定、征信机构与信息提供者的责任分配亦是监管关注的重点。
       2021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征信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以“信用信息服务、信用服务、信用评分、信用评级、信用修复”等名义对外提供征信功能服务,适用本办法。根据该办法,运用大数据做信贷征信、风控业务从此也要被纳入监管范围。
       刘星海指出,征信业务未来的发展合规成本会提高,特别是个人征信会严格限制在持牌经营范围,银行应该加强与合规征信机构合作,以满足对于征信服务的多元化需求。
       谈及如何进一步规范和推动征信业务发展,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CWM50)从五个方面给出建议:一是对信用信息进行分类,分为传统的与资金信用有关的强信用信息和基于场景的可能可以辅助判断信用行为的弱信用信息或称为替代信息;二是对征信业务实施分类监管,按征信对象不同、按业务类型不同采取差异化监管措施;三是优化征信业发展的营商环境,减少行政禁令和过度干预,处理好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关系;四是提高征信立法层级,尽快研究出台规范征信业发展的专门法律,进一步提升征信业管理的法治化水平;五是尽快出台征信业发展的专项规划,对征信市场发展进行顶层设计,明确总体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运行机制等。
       值得一提的是,5月央行新版个人征信报告将正式落地。据了解,征信项目细化后,个人或需更多材料证明自身还款能力,内容更趋向全面后,同时安全系数提升后,查询个人征信更方便,用户面对金融风险也将更加审慎。
      “新版个人征信报告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商业银行来说,对客户风险的识别更加精准,有利于银行精细化客户经营,布局不同经营策略;互联网金融企业如蚂蚁、京东等依托于用户行为、大数据分析的征信体系具有一定的挤出效应;从金融消费的客户来看,征信的威慑力大于用户犯错不会被抓的心理,逃废债的现象或许能得以遏制。”上述受访国有行人士分析。


(源自:征信中国)

成都市小额信贷协会 © 2010 - 2024 Chengdu microfinance association (CMA) Inc. All right reserved.
联系电话:028-86198890蜀ICP备19033771号-1技术支持:成都志前科技
微信公众号